论文著作

2024年,学校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论文5185篇,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348篇,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论文248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8356篇,被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收录论文698篇,高被引论文96篇。

近三年我校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单位发表NS论文如下:

2024年1月10日,《Nature》杂志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金文涛副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物理所孙培杰研究员、理论物理研究所/彭桓武科教合作中心李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苏刚教授研究团队在阻挫量子磁性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Giant magnetocaloric effect in spin supersolid candidate Na2BaCo(PO4)2

该工作提出了在钴基三角晶格磷酸盐Na2BaCo(PO4)2中首次发现同时具备自旋固态和自旋超流体特征的“自旋超固态”这一新奇量子物态的存在证据,并观察到由此导致的、可实现极低温制冷的巨磁卡效应。研究成果有望为极低温固态制冷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运用于深空探测、量子科技等对极低温有重要需求的研究领域,缓解当前面临的全球氦资源短缺的问题。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新闻链接:https://news.buaa.edu.cn/info/1002/61079.htm

2024年2月16日,《Science》杂志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程群峰教授团队在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上取得的最新进展:Water-induced strong isotropic MXene-bridged graphene sheet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该工作首次利用纳米限域水在室温常压下制备了具有超高拉伸强度(1.87GPa)的面内各向同性Ti3C2Tx交联石墨烯复合薄膜,为其他二维材料的有序组装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新闻链接:https://news.buaa.edu.cn/info/1002/61239.htm

2024年3月15日,《Science》杂志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立东教授课题组在热电半导体制冷材料及器件研究上取得的最新进展:Grid-plainification enables medium-temperature PbSe thermoelectrics to cool better than Bi2Te3

该工作提出了一种“grid-plainification(栅格素化)”概念,通过使用物理气相沉积(PVD)生长晶体的方法,以及填补硒化铅(PbSe)晶格中的Pb空位,大幅削弱了晶格缺陷对载流子的散射,实现了载流子迁移率的显著提升。制备的热电器件在室温下实现了73.3K的最大制冷温差,并在420K温差下实现了11.2%的发电效率。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新闻链接:https://news.buaa.edu.cn/info/1002/61446.htm

2024年7月5日,《Science》杂志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程群峰教授课题组在二维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上取得的最新进展:Ultrastrong MXene film induced by sequential bridging with liquid metal

该工作提出了“液态金属交联致密化”新策略,利用液态金属易流动的特点,不仅填充了纳米复合材料组装中因毛细收缩产生的孔隙,而且液态金属与纳米片形成配位键,大幅提升了载荷传递能力,制备了迄今为止最高拉伸强度的MXene纳米复合薄膜材料,且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为其他二维纳米材料的宏观组装提供了新思路。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新闻链接:https://news.buaa.edu.cn/info/1002/62893.htm

2024年7月17日,《Nature》杂志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程漆明净、闫晓军课题组研发出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相关成果Sunlight-powered sustained flight of an ultra-light micro aerial vehicle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于《Nature》杂志,并同时获Nature和Science首页推荐。

该工作系统阐述了由北航研制的静电飞行器“CoulombFly”(Coulomb意为库仑,是电荷单位)。该飞行器翼展20cm,重4.21g,由一种新型静电电机作为发动机核心,实现了在纯自然光供能下的起飞和持续飞行。该项研究成果由北航科研团队完全自主研发,未来将大幅增加微型飞行器的飞行时长,拓展其应用范围。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新闻链接:https://news.buaa.edu.cn/info/1002/63010.htm

2024年7月24日,《Nature》杂志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立东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朱道本/狄重安科研团队在塑料基热电材料研究上取得的最新进展:Multi-heterojunctioned plastics with high thermoelectric figure of merit

该工作提出并构建了聚合物多周期异质结(PMHJ)热电材料,368 K下的热电优值(ZT)达到1.28。这项研究带动塑料基热电材料步入ZT>1.0时代,有望推动塑料基热电材料的持续性能突破。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724-2

2024年8月8日,《Science》报道了燕山大学张湘义教授团队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海天教授在铁磁材料方面的相关成果:Fast fabrication of a hierarchical nanostructured multifunctional ferromagnet

该工作提出多级纳米结构策略,成功破解了永磁材料中多种内在的性能冲突,有效解决多功能材料合成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p2328

2024年9月25日,《Nature》杂志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刘利民教授研究团队和合作者在氮掺杂单原子层非晶碳可控合成上取得的最新进展:Nitrogen-doped amorphous monolayer carbon

该工作提出了一种利用纳米尺度二维限域模板进行小分子聚合的液相合成策略,成功制备了氮掺杂的单原子层非晶碳材料。这项研究解决了二维非晶材料合成领域的长期挑战,为二维非晶材料在材料科学、电子器件及其他前沿技术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新闻链接:https://news.buaa.edu.cn/info/1005/63506.htm

2024年10月14日,《Nature》杂志报道了北航国际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罗德映教授和合作者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Coherent growth of high-Miller-index facets enhances perovskite solar cells。

围绕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面临“光子利用与电学损失”难以协同调控的关键技术挑战,该工作成功解密环境温度在钙钛矿半导体工艺中的重要作用,并基于此开发了能够实现钙钛矿微米级厚膜“光子利用与电学损失”协同调控的创新工艺技术,从而研制出高效稳定的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成果发表在2024年《自然》上,新闻链接:https://news.buaa.edu.cn/info/1005/63654.htm

2024年10月18日,《Science》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立东教授团队在热电材料方面的相关成果The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Tin Selenide on Thermoelectrics

该工作系统阐述了寻找和开发宽温域高效热电材料的研究思路和关键策略,讨论了相关成果对于热电科学研究的重要影响,并分别就热电-光电学、热电催化学、热电磁学、生物热电学等热电科学新兴交叉学科给出了前瞻性研究展望。成果发表在2024年《科学》上。新闻链接:http://www.mse.buaa.edu.cn/info/1019/7343.htm

2024年10月31日,《Nature》杂志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程群峰教授课题组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邓旭亮教授课题组在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化制备及骨再生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Scalable ultrastrong MXene films with superior osteogenesis

该工作开发了卷对卷辅助刮涂结合有序界面交联的新策略,实现了高性能MXene纳米复合薄膜材料的连续化制备,开辟了MXene纳米复合薄膜材料在骨再生领域的新应用。这项研究解决了高性能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化制备的长期挑战,为其他二维纳米材料的高性能规模化组装及应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闻链接:https://news.buaa.edu.cn/info/1005/63790.htm

2023年1月19日,《Nature》杂志报道了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磁性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刘知琪教授、蒋成保教授等在磁存储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Room-temperature magnetoresistance in an all-antiferro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该工作突破了原子级平整反铁磁金属单晶薄膜的关键制备技术,通过界面应力诱导非共线反铁磁单晶薄膜的晶格四方度变化,产生了单轴磁各向异性,以及显著的反常霍尔效应。基于该反常霍尔效应,发现了全反铁磁异质界面(共线反铁磁/非共线反铁磁)的交换偏置效应,从而设计制备出多层膜全反铁磁隧道结(all-antiferro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 AATJ)新器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全反铁磁隧穿磁电阻效应,室温磁电阻最高可达100%。成果发表在2023年《科学》上,新闻链接:https://news.buaa.edu.cn/info/1002/57645.htm

2023年5月26日,《Science》杂志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立东教授课题组在电子制冷材料及器件的研究上取得的最新进展:Lattice plainification advances highly effective SnSe crystalline thermoelectrics

该工作提出了“lattice plainification(晶格素化)”概念,通过降低硒化锡(SnSe)晶格中的空位浓度,大幅削弱了晶格缺陷对载流子的散射,实现了载流子迁移率的显著提升。制备的热电器件在300K温差下实现了12.2%的发电效率及室温下61.2K的最大制冷温差。成果发表在2023年《自然》上,新闻链接:https://news.buaa.edu.cn/info/1002/58971.htm

2022年2月4日,《Science》杂志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郭林教授团队及合作者在类牙釉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Multiscale engineered artificial tooth enamel

该工作设计了基于“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合成及可控组装”的多尺度类牙釉质复合材料合成路线,实现了迄今为止与牙釉质结构最为相近的类牙釉质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成果发表在2022年《科学》上,新闻链接:https://news.buaa.edu.cn/info/1002/55583.htm

2022年3月25日,《Science》杂志报道了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立东教授课题组在热电材料领域取得的新进展: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realized through manipulating layered phonon-electron decoupling

该工作利用层状材料在层外方向的低热导特点,通过调节晶体结构对称性在层外方向改善了载流子在层间的迁移,从而促进了层间方向的电子遂穿,证明利用层状结构可以有效解耦声-电矛盾。成果发表在2022年《科学》上,新闻链接:https://news.buaa.edu.cn/info/1002/55807.htm